“不是每一处房屋都会倒下,不是每一个生命都会被忘记,不是每一座桥梁一定被阻断,不是每一个祈愿一定被谎言。《念》”——aiww 以前follow过@aiww一段时间,后来由于艾神更新太频繁以至于我看不到别人的推了,就unfollow了他。但是对于念的制作,一直放在心上。虽然没有参与,但时不时会到艾神的页面上,看看今天本该是哪些儿童吃生日蛋糕的日子,又有多少人参与至念的录音中来,感慨下生之可贵,感念下天灾人祸。

曾和人争论过念的意义。有人认为无意义。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美国总统悼念死亡矿工的讲话,开头是这样的:

“We’re here to memorialize 29 Americans:  Carl Acord.  Jason Atkins.  Christopher Bell.  Gregory Steven Brock.  Kenneth Allan Chapman.  Robert Clark.  Charles Timothy Davis.  Cory Davis.  Michael Lee Elswick.  William I. Griffith.  Steven Harrah.  Edward Dean Jones.  Richard K. Lane.   William Roosevelt Lynch.  Nicholas Darrell McCroskey.  Joe Marcum.  Ronald Lee Maynor.   James E. Mooney.  Adam Keith Morgan.  Rex L. Mullins.  Joshua S. Napper.  Howard D. Payne.  Dillard Earl Persinger.  Joel R. Price.  Deward Scott.  Gary Quarles.  Grover Dale Skeens.  Benny Willingham.  And Ricky Workman.”

每一个人,生来就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添一个抑或是减一个零都不会影响他的存在。但事实上,在我们国家,个人的存在意义被淡化到了极致。而我,也成长成为一个冷漠的人。对于每一个与我生命没有很大交集的人,我都只是当成一个符号,可能这是我的自私所在。但实际上当我不关心他人的时候,也不会有人来关心我。所以我一直都害怕被别人遗忘。仍然是一种安全感的缺失吧。

数字从来不会感染人。当年坐在家中,看着5·12的新闻,数字每天在增加,反而让我有一种可笑的感觉,像是一种死亡的竞赛。而我们,电视机前的诸位,并没有对生命痛失的悲哀与怜悯,收看,仅仅是当成一道节目,关注,仅仅是作为第二天的谈资——确实如此:在教室里我们谈论几个苏州人的幸运,苏州城的灵气,确实那些生命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没有施予关怀的意义。

确实。

我感官上对于5·12的真正触动是来自一个月后,我妈出差去都江堰,回来给我拍的照片和讲的所闻。那时我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一张照片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无法抹灭:一个教学楼,只剩楼梯滑稽地矗立在中间,两旁粉碎性坍塌。当时心中百味陈杂,现在仍然不知道说什么好。虽然有批判人祸的冲动,但是想说的更多。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变成了数字。在电视屏幕上跳动。让人眩晕。

会不会有一天,我也变成了一个数字。

念的意义在于,回归每个数字以她们曾经存在的标签。而非官方的念,像是一场官员的集市,按着卖价一个个展出。推上众多网民缓缓地念着逝者的姓名,没有背景音乐,没有任何煽情,仅仅是陈述,但是有一种力量。在两年后他们得到了尊重。

仅仅学生。

5·12,默哀。

附下载地址:

http://www.rayfile.com/files/4d81a261-5d2a-11df-b936-0015c55db7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