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月端午 今天端午,一个古时候有许多讲究但是到了今天仅仅是用来多放一天假还有粽子吃的节日。写点笔记记录下今天的习俗和粽子的做法。

蒲剑蓬鞭 外婆事先买好了菖蒲langgen和石蓬,挂在门口。旧时五月为毒月,无论大门还是各房门都会挂一侧蒲剑蓬鞭,以之却虫(清嘉录上说是却鬼)。一般由菖蒲,石蓬,大蒜(旧时连着蒜苗,现在一般就一个大蒜头)扎成一捆,挂在门侧。

雄黄酒 对于雄黄酒,家里似乎不喝。但是旧时会从药店买来雄黄,和酒在额头上涂王字。农人则会涂在脚上以祛除蛇蝎一类毒物。

关于小儿 对于小儿,大人们总会更为照顾。据说我小的时候,家里给我穿上五毒衣(绘有蛇、虫、八脚等五种毒虫),挂上香袋,用五彩丝线系成六角粽子样挂在脖子里。清嘉录上有说穿老虎头鞋子,似乎这是给小孩子在冬天穿的,端午并无此乡俗。 以上乡俗均为驱虫之用,问了外婆,得到一句: “五月端五端午日,请你毛虫草里歇。若要蚊虫回家转(注:同音词而已,表达回家含义的那个转,不是转身的转),九月初九重阳日。”

划龙船 划龙船之俗乡下不清楚。清嘉录有说在阊胥两门会有划龙船纪念伍子胥的习俗。为纪念三闾大夫之传言,清嘉录中特此进行辩驳。吴人纪念的果然还是为苏城立过诸多功勋的腹黑伍员,并非多年之后的屈原,切记切记。

粽子 对于我这个吃客来说,端午节最大的快乐就是包粽子吃~对此,外婆还有个衔接夏至俗语的老话: “端午不吃综,死则呒人送”。 江南一带,粽子还是以肉粽为主。似乎也有枣泥豆沙等馅,但与团子一样,我个人还是难以接受这类食物用甜馅,常见的枣泥、豆沙、芝麻馅确实好吃,但是像南开买到的那种甜的发腻的蜜饯馅,实在是接受无能。谁说苏州人烧菜都是甜的,来南开吃吃呢。。 粽子的形状很多,枕头粽,四角粽,三角粽,笔粽等,私以为每种形状适合的馅料不同,枕头粽结实,适合有油脂产生的肉馅,四角粽适合蘸糖吃的白馅,三角粽笔粽适合稍烂的甜馅。这些也都得用不同的粽叶去包,市面上有两种粽叶,一种短阔,据说嘉兴人多买此类,用来包四角粽;另一种细长,家中习惯买这种粽叶,用来包枕头粽。市面上卖的多为嘉兴粽子,以四角居多。事实上这种形状的粽子包起来最快,也最容易商品化。不过我觉得外卖的粽子最好吃的还是苏图旁南园包子侧门那个老人卖的蛋黄肉粽,不知现在还在否。外公在时,因其手巧,家里各种形状的粽子都包得有模有样,高一有时下大雨,回家吃中饭不便,就会带外公包的粽子作中饭,最为好吃。而现在,家中也就常包的枕头粽最像腔,不过老妈还觉得不够老辈做的方正。 粽叶到底是箬叶还是苇叶我一直没搞清楚。家中常包的还是枕头粽,也就记一下肉粽的包法。 粽叶买回后,一般挂在楼梯上阴干,不能晒干,否则变黄发脆,香味亦无。要包粽子之前,须在水里煮一下,这样粽叶才会韧,不会撕裂。然后用冷水洗净,将粽叶根部剪掉,浸在水中。 馅中的糯米和肉须先处理肉。肉需五花肉,精肥比二比一为宜。虽然精肉好吃,但肉粽里必须有肥肉,因为适宜的肥肉会化成油脂渗入米中,增进粽子口感,否则吃口会僵。我虽然不吃肥肉,但是很多时候肥肉却是必不可少的。更何况粽子煮好后肥肉油多处会化无,筋多处则会类似肉皮一样变得nin嗒嗒。将肉切成截面为一厘米左右的条状,放酱油、葱、姜、酒、适量盐腌一会,让味道进入肉中。 糯米淘后用酱油(主鲜的酱油为主,辅以上色用的酱油)及盐拌一下,不能腌,因为糯米腌后就胀死,粽子煮后就不会jizo。 取两条稍阔(实际上比起嘉兴粽子,还是窄的很。这次我有尝试用这样的长窄粽叶包四角粽,粽叶利用率实在太低,不适合)的粽叶,重叠一半,蘸水贴紧后卷成圆筒状,一边捏折封底。我习惯这时就将粽子整理一下,沿边折出浅印(折纸的习惯哈),这样包出来比较工整,不过印子一定要浅。我习惯左手托着,四指压牢封底的折边,拇指顺势扶背,即另一边。其实还是怎么手顺怎么来。。 然后用勺子beng入四分的糯米,用手压实(压实非常重要,不压实粽子就不jizo,吃口就软塌塌的)。之后jian(求正字,是否是衔?)入两精一肥三片肉,肥肉放中间,这样油脂才能化得开。这时这个小筒基本上放了七分了,此时将米beng满压实。然后,取一片稍窄的粽叶贴上沿绕成一圈,侧压封口。 此时用线绕紧粽子,线的材质不限,棉线麻线甚至稻草均可。用小指勾住线头,从一短边正中拉倒另一短边后手顺势侧转,似绕毛线一般在长边将粽子绕紧。最后须打活结,便于食用。最后将零散的粽叶尖剪平。竖在锅中备用。 最后包满一锅粽子,加水至满,煮好就是一锅好吃的肉粽了~

题外话 今天还问了一些五月的老话,如 “五月十三磨刀雨”(关老爷五月十三磨刀) “十七十八倒墙雨,二十廿一分龙雨,廿一廿二落弗齐。” 最后,被外婆吐槽: “若要问根,讨饭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