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有个也字,是因为今天在微信某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高考和学校专业选择的。作者的建议是“选择难度高的专业,选择喜欢的专业,选择好的学校,刻苦读书,只争朝夕。”

看到这篇文章,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在八年之前择校的画面。高三恰巧是我写博客最为频繁的阶段,事无大小,都被我像日记一般存于网络,供友人讨论。因此之后的高考、出分、择校、录取,我也都一一记录于案。当年是江苏高考改革的第一年,我的分数又是尴尬的物理 B+,使我无法简单地根据排名来判断是否能被各校录取,因此选校对我来说变得异常复杂。当时的我,手持厚厚的招生计划,搜集参考了过去好几年的录取情况,分析在我之前那上千人的理化成绩,揣度他们的择校心理。另一方面,我又对自己符合招生条件(即不要求物理 A)的学校的优势专业进行分析评估,选出那三个平行志愿,以及各自六个专业意向。八年之后来看,当时的选择也许不能令我满意,但已经是我个人条件限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解了。在这八年之中,也许因为自己一直在校园里待着,便总会思考起高考如何择校选专业这个命题。受那篇文章启发,在此我也想和大家来分享自己对于这个命题的一些想法。当然,由于自己涉世不深,许多想法也许十分幼稚,但请见谅。

文章开始之前,我想对本文的对象做一个简单的声明。

首先,家庭出身方面的限定。我成长于社会中层,虽然家庭条件谈不上中产,也曾举债租房,但是温饱问题基本上还是能解决的。这样的出身决定了我的眼界,上不能达到显贵富贾的格局,下不能体会贫困山民的想法,让我来为这两类人谋划未来,是不合适的。所以,本文的目标人群是中层人民的子女,也就是那些中产、小康、温饱家庭的孩子们。

其次,考生的自我定位的区分。有些人有天纵之才,或聪明绝顶,或努力非凡,这种人或轻易清北,或能在高校里名列前茅,无需我来点拨。有些人则有学习障碍,我也帮不上忙。所以,本文所设定的受众,是茫茫的仅有中人之才的普通人

最后,如果考生对自己的人生早有规划,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要做什么,我这篇文章对他们也是没有帮助的。

在我看来,高考填志愿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是否有留学意向。

  1. 如果家庭中备有足够留学资金,那我认为除非考生心性不够成熟,缺乏自理能力,不能适应海外生活,无法融入异国环境,否则笔者是非常推荐本科留学的。当然,在 A-Level 班遍地,甚至很多人高中即出国的现在,临近高考再谈出国似乎有些准备不足。不过我觉得即使是多花一年时间为留学做准备,也比现在草草择校填志愿合算得多。在国外读大学,比起在国内读,有几项优势:起点高,机会多,视野广,简历好看,多一门外语优势,少一点无关科目的浪费。
  2. 如果家庭条件一般,但还是想出国看一看,也是有几条路可以走的:找 2+2 的专业,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去欧洲一些低学费的国家,或者在一些出国风气浓厚的学校,投身数理化生,走向大坑,哦不,出国读博。选校选专业的时候,需要为此做相应的考量。

学校选择。

  1. 能去清北者,别去它校。中国只有两所 Top 2, 却有五所 Top 3, 十所 Top 5, 二十所 Top 10, 近四十所 985。清北所带来的品牌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2. 如果同等条件的学校中有位于京沪宁穗的,一定要选这些。这些地区在文化、生活、机遇等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当年被迫去了天津的我啊,说起这个话题来都是泪啊。
  3. 去学风与自己性格相近的学校。给我的感觉是北方的学校比较扎实,南方的学校比较浮躁,但换句话来说便是北方比较死板,南方比较灵活。当然具体到某一个大学来看不能以这地域炮来一概而论。这也是我个人的血泪教训,从一个放羊式天天浪的高中去了一个学风扎实但死板的大学,真是让我痛苦了四年。(然而现在所处的学校还是这个风格的,扶额。)
  4. 如果有喜欢的专业,选择该专业中排名高,实力强的学校。排名高很好理解,可以从国内各大专业排行榜上一窥究竟。实力强这个说法细究起来比较复杂,个人认为可以从院系规模(招生人数,教授数量,国际声望),师资条件(教师资历,师生比,教学质量反馈,硬件资源)与学生去向(保研率,出国率,本专业就业率)这几个方面来建模分析。
  5. 如果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则选择那些基础学科强且资源广的学校。一般来说基础学科强的学校不至于偏科严重,即使专业被调剂也不至于去一些奇怪的院系。而资源广,则是看校际资源,以及与政商各界是否有着良好的联系,对学生就业是否能有帮助。

专业选择。

选择专业时,主要可以考虑几个方面:自身志趣,家庭背景,专业适用性与实用性。

自身志趣

如果有喜欢的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专业,如医学、时尚、艺术等,那么无需考虑专业的学习成本与转移成本,选择此专业并坚持下去即可。对我来说,其实还是有那么几个特别喜欢的专业的,比如计算机,比如建筑,比如天文。然而因为自己幼稚的“不想将爱好当作职业”的想法没有选前者,因为物理 B+ 带来的择校限制没能选成后两个,多少是有些遗憾的。

家庭背景

大多数人在高中阶段并不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那这个时候可以参考自身家庭背景来做选择。家中从政者,父母友人或谈分析时局如家常便饭,或对纵横捭阖耳习目染,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的青年比常人早有一份先天的优势,更别提长辈对他后天的提携,政法相关的专业会非常适合他们。家中从商者,如有家族企业,则可选热门的经管类专业,优化自家公司的结构。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家长在其工作岗位上耕耘半生,对本行业的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他们拥有的知识储备与人脉联系能为将来的奋斗减轻不少障碍。

专业适用性

也有很多人虽然对前途较为迷茫,想成就一番事业,但不想步上父母的老路。这时候,则可以想一下自己对将来想做什么是否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如传媒、旅游、科研、赚钱等,然后再挑选一些适用性较高,转移成本较低的专业,如语言、数学、物理等:

语言

语言是一个类似万金油的学科。万金油,意味着它有着非常大的灵活性,也意味着它需要其他专业的辅助。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拥有广阔的眼界和清晰的头脑,为未来做储备,否则容易坠入堕落的深渊。另外,在入学之后,也需尽早明确目标,或是磨炼自我,向翻译、同传发展,或是修一份双学位,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语言优势。语言类专业的发展方向非常广泛,学英语者,可向新闻传媒、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学东亚语种者,可进日企韩企发展;学德语阿语者,可参与国际贸易;学意法西语者,可往旅游业发展;学非洲小语种者,可为中非交流出一份力。说起来我周围学语言的人非常多,都活得非常精彩。

数学物理

基础学科中有一句名言:“数学是火,点亮物理的灯;物理是灯,照亮化学的路;化学是路,通向生物的坑;生物是坑,埋葬学理的人。”我的理解是,如果想搞科研,优先学数学或物理,尤其是物理。因为物理不仅对数学的要求高,使得此专业的学生能用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也更为实用,不至于落入过于理想化的思维陷阱中。而且物理能培养人的思维模式,博士期间转生化的成本较低,也能避免本科期间在很多细碎知识点上的浪费。另一方面,如欲白手起家,赚钱无数,也推荐在名校读数学或物理。有壮志者可一路读到博士,清北藤校背景的可从咨询 (Consulting) 做起,普通人学物理者可投身矿工 (Quant) 行业,学数学者则可在华尔街一战。如果不想读博,本科毕业之后转身金融或统计甚至计算机,也比该专业出来的要有优势。

专业实用性

如果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想结婚生子,衣食不愁地过完这辈子,那会计与工科的大部分专业是比较适合的选项。这也是当年我在填志愿时我妈所坚持的:第二第三志愿是华中科技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前者是机械电气强校,后者的计算机比较好。而本校她也坚持让我选了会计为第三意向。这个思路是没有错的,因为这些专业都是非常实用的学科,市场需求大,毕业后就业有保障。

在我看来,选专业,并不是选择一个能跳出自己阶级的跳板,不是说选对专业就能“当上 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选专业,实为选择一种思维模式,选择一种工具。这种思维模式,是有可能让人跳出家庭背景这个小格局,带来超出于自身阶级的思考的。这个工具,可以是实指自己将来的谋生手段,能在自己的阶级中过得安稳,也可以是虚指数学、编程这类让自己拥有创造价值的能力,从而出现突破阶级的可能。

话说回来,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冒号,而是分号,而大学也只是个人生的一个阶段,请好好学习。大学不满意可以争取出国去别的学校学习的机会,也可以拼命实习让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专业不满意可以在前两年申请转专业,也可以在硕士申请时尝试改变。这些都不是事,但是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资本使自己获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