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运行多任务
最近工作中遇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小问题,我在解决的过程中顺便又学到了一些bash的小知识。真希望能有一个给外行的bash的教材,这可比python java这些简明易懂的现代语言什么的有用多了。
这个问题是我用loop-level parallelism来同时后台运行多个进程,怎么样可以只在所有进程都成功的情况下才会 exit 0
。
最近工作中遇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小问题,我在解决的过程中顺便又学到了一些bash的小知识。真希望能有一个给外行的bash的教材,这可比python java这些简明易懂的现代语言什么的有用多了。
这个问题是我用loop-level parallelism来同时后台运行多个进程,怎么样可以只在所有进程都成功的情况下才会 exit 0
。
最近Notion大火,从二手买卖到菜谱分享,隔三差五就会看到它的推荐和应用。出于好奇,我也去开了个帐户用了一番,确实不错,然而我对其持谨慎态度。一方面,作为在线产品,它的使用场景灵活,但又会受网络限制,假如所在单位或者地区禁止使用,那就徒增烦恼。而且,它并非开源产品,公司一旦跑路或者改变其业务重心,那会造成非常高的转移成本,前车之鉴便有Evernote。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笔记产品,架构强大,也更复杂,有着较高的学习成本,也许用起来很sexy,但也会让人疑惑在有更好替代品的情况下,是否值得花费这么多时间来学习使用这个产品。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是想引出这个更好的替代品,也就是我用了多年的Emacs。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来记录管理我们的生活,这也催生了各种工具和网站。比如日程管理有Things、Bear等,文献管理软件有Endnote、NoteExpress等,记帐软件有随手记、Splitwise等,编辑器有VSCode、Atom等,博客写作软件有Typora、MWeb等,菜谱有下厨房。但是工具太多协作性便会变弱,在线产品更是逃不脱对厂商的依赖,一旦厂商缺钱改成了订阅付费模式,除了叫苦不迭也只能乖乖付钱,而如果厂商保持免费,那也有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出售隐私增加广告来保持盈利。其实对于这些,Emacs的Org mode都可以胜任。
Emacs是什么呢?最简单的解释,便是Emacs是一种基于Lisp的具有可扩展性的文本编辑器。文本编辑器,意味着平时不管在上面记录什么,大小都以kb计,最基础的Dropbox plan就能轻松对其进行云端备份,哪怕在一个没有Emacs的环境,也能用任何文本编辑器打开使用Emacs处理的文档。而Lisp的强扩展性,则赋予Emacs一切可能,你可以用它记笔记(Org-mode),管理文件(Dired),编辑远程档案(Tramp),版本控制(Magit),收发邮件(Gnus),用作IDE,甚至上网发推。有一个著名的说法称Emacs为操作系统,倒也并非言过其实。不过我也不至于真的将Emacs当操作系统使用,毕竟我们已经一只脚跨入了Meta时代(狗头)。不过Emacs,尤其是无人可出其右的Org-mode,也确实渗透了我的学习、工作、生活。
那么,Org-mode又是什么呢?Org-mode是Emacs的一种支持内容分级显示的主编辑模式。在Emacs中,每种主模式都有特殊的Emacs Lisp变量和函数来使处理文档变得更便捷,而Org作为Emacs特有的文本格式,更是有着非常出色的原生支持。其他主流编辑器(Vim, Atom, VSCode, Sublime)也都有对应相应的Org模式,但只能支持基础的语法高亮功能。
Org-mode的宣传语就是 your life in plain text,可以说很好地概括了Org-mode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Org是纯文本文档,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的优点。在此我先简单介绍一下Org-mode的特性,就不一一展开了。毕竟如果展开来讲,那可能得出一个系列文章。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在疫情wfh初期便搭建了符合人体工学的在家办公小角落。当时各大公司纷纷宣布在家办公,显示器升降桌等设备一度供不应求,不是全网断货就是价格暴涨。而我因为刚搬来西雅图,什么都没有,只能硬着头皮凑齐装备。花了几个月时间,终于配齐了一个符合我无线+舒服的桌面。
我最近在折腾转组,和我妈聊天的时候说起,她虽然支持,但是也愁云满屏。也是,我虽然总觉得自己还小,但也过了而立之年。而过去十几年,几乎一直在折腾。
往年端午,我,肉粽子推广大使,总会拉着小伙伴们一起来我家包粽子。去年端午正值疫情肆虐,我们只能两人一狗窝在家里包。当时用了 5 磅圆糯米,一盒五花一袋枣蓉一碗红豆半袋粽叶,包了 35 个肉粽,21 个枣蓉红豆粽外加 3 个白粽,略为寂寞,倒也收获颇丰。今年小伙伴们疫苗都差不多生效了,便又呼朋引伴,招呼来家包粽子。
奈何包粽子这件事,每年只会做一次,虽然我基本上每年都会包一次,但是由于从不做记录,每次都还是会出些岔子:或是不记得各种形状怎么包,抑或是馅料太咸太淡米夹生。这次更是闹了个大笑话,把去年的糯米用量记成了 10 磅,开始得又晚,于是又一次包到了半夜。上一回包到半夜还是因为那时家里没有高压锅,大家边打牌边等粽子熟而等到半夜,这次却纯是体力活了。于是我还是决定写篇博客,备明年所用。